男子網游引誘女童【“隔空猥褻”獲刑十年】
嘉定區檢察院受理后認為,王某某以“童星審核”為誘餌,利用被害女童實現“明星夢”的心理,步步為營進行哄騙、威脅,迫使她們實施了自我猥褻行為,嚴重侵害兒童的人格尊嚴和身心健康,應當認定構成猥褻兒童罪,且應認定為具有其他惡劣情節,予以從重處罰。最終,法院以王某某犯猥褻兒童罪判處其有期徒刑十年。該案的成功辦理,對司法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判定網絡“隔空猥褻”也是犯罪。
發布會現場。嘉定區檢察院供圖
這是10月19日下午嘉定區檢察院舉辦的未成年人涉網絡犯罪案件新聞發布會暨檢察開放日活動中通報的典型案例之一。會議通報了近三年來該院辦理未成年涉網絡犯罪案件相關情況,介紹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
未成年人涉網絡犯罪案逐年上升
會上,嘉定區檢察院發布《2018-2020年嘉定區未成年人涉網絡犯罪案件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至2020年,該院受理未成年人涉網絡犯罪案件數占當年受理未成年人案件數分別為16%、20.9%和23.8%,未成年人涉網絡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
從身份情況看,未成年人涉網絡犯罪案件中,半數以上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而被害人是未成年人的案件占比不高;從性別情況看,此類案件犯罪嫌疑人中男性比例高,男女比例約4:1;從文化程度情況看,初中及以下占比四分之三;從共同犯罪情況看,多達11起為共同犯罪案件,1起為關聯犯罪案件,共同犯罪率高達40%。
《報告》指出,未成年人涉網絡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員普遍存在法律意識淡薄,易受“洗腦式”教育蠱惑;生活條件較差,難抵“高回報”陷阱誘惑;家校教育缺位,未能“遠距離”有效監管等現象,這也是導致案件發生的主要成因。
《報告》建議,嚴懲涉網犯罪,建立圍繞偵查辦案、訴訟、監督等環節的完整協作機制,共同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落實刑事訴訟法特別程序,本著“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引導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強化家校聯動,以學校帶動家庭,以家庭營造網絡安全教育良善環境,幫助未成年人遠離網絡不良信息和違法犯罪;加強法治教育,定期送法進校園、社區、家庭,創新法治教育形式,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意識;加大監管力度,聯合開展打擊網絡犯罪專項行動,完善配套監管措施,提升網絡保護技術水平,實現網絡空間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全覆蓋、無死角。
保護指南提醒避“坑”
“網絡世界紛紛擾擾,網絡交友、網絡兼職、網絡游戲處處都可能有陷阱,未成年人的認知水平有限、社會經驗相對缺乏,因此教會青少年如何自我保護尤為重要”。活動當日,嘉定區檢察院發布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指南》,該《指南》從警惕網絡陷阱、警惕網絡沉迷、安全上網秘籍三個方面出發,以圖文形式,介紹了5個由真實案例改編的小故事,分別是網絡引誘吸毒、網絡幫助犯罪、網絡交友被騙、網絡“隔空猥褻”以及網絡打賞主播等內容,通過生動案例故事幫助未成年人識破網絡世界各種套路,提高未成年人自我防范意識。
此外,針對未成年人的認知尚處于發展階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影響這一特點,《指南》專門從保護個人信息、識破網絡騙局、遠離網絡性侵、合理安排上網時間等方面作了特別提醒,幫助未成年人更好規范網絡行為。
聯手互聯網企業發起共同倡議
構建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需要企業自律,更需要形成合力。為此,嘉定區檢察院攜手區重點互聯網企業,共同發起了《E企共建清朗空間 I心守護沖浪少年》倡議書,推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形成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強大合力,打造清朗、安全、健康、有益的未成年人網絡空間。
《倡議書》提出,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堅守網絡空間“七條底線”,積極參與網絡治理和安全管理,主動塑造和傳播安全、正向、和諧的網絡文化,攜手守住未年成人保護的同心圓。
冰風網絡、游族互娛、起凡數字等互聯網企業代表表示:“我們將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對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的不良信息和內容,堅決保持‘零容忍’態度。”
下階段,嘉定區檢察院將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作用,持續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學校、家庭、互聯網企業等不同主體的溝通協作,以網絡素養教育、個人信息保護、網絡犯罪防治等為主題,實現對未成年的線上線下多方位保護,為他們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來源 |新民法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