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是什么組織【為何非要加入】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不然怎么說是名著呢,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歐洲從歷史上就是各國之間為了一點利益打來打去,幾百年間打了半天大多都是親戚,一戰不就是哈布斯堡王朝家族之間的戰爭么?二戰之后西歐地位一落千丈,為了避免再次挨打,歐洲意識到需要協調發展,決定“抱團取暖”。
歐盟的前身叫“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1951年 4月18日,法、意、聯邦德國、荷、比、盧6國先簽訂了一起管理煤炭&鋼鐵的“煤鋼共同體”、1957年3月25日又建立了負責研發核能的“原子能共同體”和一起建設市場的“經濟共同體”。這個組織的辦公室到底設在哪兒一直爭吵不休,最后一致同意按字母順序排列,比利時就占了優勢,位列第一個主席國,辦公室設立于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s)
布魯塞爾
1965年4月8日這三個團體在布魯塞爾合并成了一個,統稱“歐洲共同體”,條約于1967年7月1日生效。
歐共體的目的就是大家有錢一起掙 抱團對付他們東北方向那個大國。此后若干年諸如丹麥、英國、西葡等國家也加入了,大家越玩越高興。1991年12月,在荷蘭南部的一座小城——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
1993年11月1日條約生效,歐盟正式誕生。創始成員國就是前面說的那6個,發展到今天已經擁有27個成員國,總部位于布魯塞爾的“貝雷蒙大樓(berlaymont)”。
以前在歐洲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歐盟的旗幟或標志,藍底中央12顆星組成了一個圓環。這個旗幟可比歐盟要早得多,1955年就由“歐洲煤鋼共同體”設計,12顆星并不是指的成員國數量,而是來自《圣經》里提及的圣母瑪利亞頭戴十二星辰的冠冕。這個構思也象征著歐洲各國的完美統一。后來這面旗幟使用時成員國恰好12個,只是一種巧合。
圣母瑪利亞
從“歐共體”到“歐盟”,目的就是:互利互惠,免除關稅,開放原料、商品的自由貿易,實現貨物、人員、服務和資本流通,你好我好大家好。這個組織的門檻可不低,像克羅地亞這樣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直到2013年才加入歐盟,土耳其更是削尖了腦袋想加入,到現在也沒成功。
克羅地亞
歐盟成員國之間一直矛盾重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富裕的國家總幫助貧窮的國家,時間長了自然就不樂意了。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歐”指的就是脫離這個組織,因為英國本來就在歐洲大陸之外,接納了來自歐盟的百余萬難民,英國認為對自己的經濟、就業和社會治安造成了影響。加之每年不僅要給歐盟繳納高額的會費,還得花錢補貼給遭遇歐債危機的歐盟國家。英國佬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啊,花錢不少,和德國、法國比又沒有話語權,心里不平衡就退出了。
英國
還回到烏克蘭的問題上來,烏克蘭希望加入歐盟,為了經濟上能有所扶持。不過演員總統想多了,這事兒不是幾個月能完成的。
順便說幾句旅游相關的事兒,我估計大家快想不起來還有“申根簽證”這么個名詞了。 “歐盟”和“申根”不是一回事!“申根”是個地名,是盧森堡東南端一個人口不足500人的微型城市。1985年,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五個國家在這里共同簽署了一份條約——《關于逐步取消邊界檢查的條約》,就是俗稱的“《申根協定》”。凡是加入這個條約的國家,取得其中一國的簽證,就叫“申根簽證”。三十多年過去了,加入這份協定的成員國增加到了26個。不僅成員國中的公民可以不需要辦理簽證手續任意出入國境,成員國之外的外籍人士只要取得這26個國家中任意一個國家的簽證,都可以在簽證有效期內在這些國家暢通無阻。
“歐盟”指的是經濟共同體,而“申根”是邊境協定。總有些不負責任的營銷號或者自媒體寫 “XX國不是歐盟不能用申根簽證”之類的話,并不是所有的國家既是歐盟成員國又是申根成員國。比如瑞士是申根就不是歐盟;而克羅地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加入了歐盟,卻不是申根成員國,也就沒有“申根簽證”。
========================
【作者:沙漠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