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支交易和“巧用”資產評估的陷阱(跨行資產評估流程)
透支交易
由于我國的股票市場還很不規(guī)范,許多投機者也利用證券商把自己資金卡上的少量資金進行放大,買賣股票,這種種投機行為使得巨額透支成為股市上危險的黑洞,加大了股市的風險。且容易造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對證券商來說,透支做股票交易的失敗只能使其自食惡果。無論是面對負債累累的透支大戶,還是證券商自營的失敗,他們都只能“牙齒打落往肚子里吞。”因為他們搞的是違法行為,自然沒有膽量公開,也找不到人來賠償他們的損失,所以他們只好再次將目光投向股市,企圖以更大規(guī)模的交易來彌補上一次的損失。
透支方面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1996年在深圳某證券公司上海營業(yè)部發(fā)生的一場騷亂。事情的起因就是這天有新股上網(wǎng)發(fā)行,一些股民準備申購。但該證券公司前幾天剛向交易所透支了一筆錢,若今天再透支用來申購新股,很可能事情會敗露。因此,公司希望股民先不要申購新股,待當日二級市場的資金退出來以后再說。公司的這種做法讓股民們十分憤慨,紛紛要求提款到別處去申購,因此秩序大亂。這只是1996年眾多股市違規(guī)透支案件中的一件,它屬于證券商為獲取超額利潤而利用自己的便利條件,違規(guī)挪用股民存款入市的欺詐行為。隨著《證券法》的實施和監(jiān)管力度的加強,證券市場透支交易作為有了實質性的改觀。
“巧用”資產評估的陷阱
發(fā)行公司在發(fā)行股票時,要報送經(jīng)資產評估機構簽署的資產評估報告和會計師事務所簽證的驗資報告。而經(jīng)過批準上市的發(fā)行公司要在每個會計年度,向證券主管機構報送中期財務報告書。在這里,有些上市公司為了自身利益,想方設法的在財務報表上大做文章,一是遺漏重要情況,二是通過會計師事務所等資產評估機構在資產評估上弄虛作假。
在我國,由于評估的范圍涉及到資產出售、中外合資、股份制經(jīng)營、企業(yè)兼并、資產租賃、企業(yè)清算、抵押擔保等10多種經(jīng)濟行為,資產評估的難度大,因此資產評估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yè),在客觀上存在著許多漏洞。
而一些企業(yè)主觀上對資產評估的期望值又很微妙;有時希望“高成”,有時又希望“低就”。剛搞股份制改造時,希望把資產評低一些,這樣職工分紅就多些。而有時企業(yè)又希望把資產評高一些,尤其是在企業(yè)與別人合資時候。因為這樣可以使企業(yè)在其實際投資額并沒有發(fā)生改變的情況下,僅通過較高的資產評估就達到在自己的注資的企業(yè)中資產份額加大的目的。總而言之,不管是為了何種目的,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資產評估的漏洞弄虛作假,從而使不知內情的股民在購買股票時大上其當。在這方面xx公司的做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992年7月7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宣布xx實業(yè)公司的股票自即日起暫停交易。其原因除了有股本投入不實,非法竊取控股地位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原因,那就是資產評估上有問題。1988年9月,已由xx公司非法竊取了控股權并由xx公司單方面增資后的xx公司擬從股份制企業(yè)轉為中外股份有限公司,于10月4日請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某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第一次資產評估,評估后認定原420萬元的資產已增值為2754萬元。
1989年4月,xx公司的股票準備上市,為此進行第二次資產評估,經(jīng)深圳市xx審計事務所所評估認定:xx公房地產升值金額高達455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