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殼蟲正式停產【甲殼蟲汽車為什么停產售后怎么辦】
與以往不同,這天的儀式不是為了慶祝新車下線,而是為了向一個經典的品牌道別:隨著最后一輛甲殼蟲汽車開下生產線,這個陪伴了全球幾代人記憶的經典品牌徹底成為了歷史。
大眾汽車北美CEO科特基奧說道,“很難想象沒有了甲殼蟲的大眾品牌,不過這一天終究還是到了。”
在國外,網友們紛紛貼出照片,懷念這只曲線玲瓏、小巧精致、價格便宜的“蟲子”(甲殼蟲汽車在歐美被昵稱為“bug”);
而在國內,甲殼蟲汽車的“情懷粉”也絲毫不少。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微博發起的“甲殼蟲”停產話題,在10日晚間閱讀量達到3億。
截至北京時間11日凌晨1點左右,有近21萬讀者參與了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微博發起的調查,其中超過一半(11.4萬)讀者認為甲殼蟲是最漂亮的個性小車,Mini Cooper和Smart緊隨其后。
在評論區中,有很多人不約而同地回憶起對甲殼蟲的初見印象,深情款款。更有想要卻還沒擁有過的朋友感嘆:還沒攢夠錢,它就停產了。
甲殼蟲汽車正式停產
在大約七十年的量產,更換了三代設計模板之后,大眾汽車旗下的甲殼蟲品牌終于壽終正寢了。
當地時間本周三(7月10日),最后一輛“最終版”甲殼蟲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大眾工廠下線。大眾公司為此在工廠舉行停產紀念儀式。
經典款甲殼蟲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眾曾于2018年9月宣布,將在2019年結束生產之前限量推出一款“最終版”甲殼蟲系列。它有敞篷車和硬頂兩種車型,轎跑車的基本價格為23045美元,敞篷車的基本價格為27295美元。
大眾公司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停產甲殼蟲后,墨西哥的工廠空間將用于生產一款面向北美市場的新型緊湊型SUV。大眾拒絕透露有關新車的更多細節。
而在此前,大眾墨西哥工廠內主要生產途觀和甲殼蟲兩種車型。據該工廠員工爆料,工廠里到處堆滿了途觀的成品車,甲殼蟲占用的產能不到10%。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根據國內汽車網站的報價、口碑、銷量等數據看,途觀系列無論在價格檔次還是銷售情況都遠勝于甲殼蟲系列。
在北美,情況也是如此。根據CNN商業版報道,由于北美顧客近年來更加喜歡SUV,早年大受歡迎的緊湊型小車遭到“拋棄”。途觀系列成為大眾北美分公司銷量最好的品牌,而甲殼蟲則成為最難賣的一款產品。昔日的情懷,終究敵不過現實。
大眾汽車北美CEO科特基奧發布聲明稱,
“無法想象大眾汽車將在沒有甲殼蟲的情況下走向何方。
從1949年第一次進口北美到今天的復古風設計,甲殼蟲展示了大眾公司能夠在標準化流程化的汽車工業中發揮自己的個性。雖然時辰已到,但甲殼蟲在大眾品牌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將被永遠銘記。”
德國“國民車”征服全球粉絲
甲殼蟲品牌有著曲折的身世,但這輛小巧玲瓏的汽車最終在世界各國都俘獲了一大批粉絲的芳心,堪稱奇跡。
費迪南德·保時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38年,由著名汽車設計師費迪南德·保時捷設計的第一代甲殼蟲正式面世。創造了舉世聞名的豪車品牌之后,保時捷先生受當時德國政府委托,想要設計一種人人都買得起的“人民汽車”,這也是大眾汽車的雛形。
可惜這樣的愿望在隨后的戰爭年代中化為泡影,二戰期間,大眾工廠并沒有生產民用汽車,而是開足馬力生產軍工品。
甲殼蟲第一代車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45年,二戰結束,同盟國接管德國,大眾汽車工廠被拆除并運往英國。但尷尬的是,沒有英國汽車制造商對大眾工廠感興趣。一份官方報告中甚至寫道,“德國車輛不符合汽車基本要求,對普通買家來說沒有吸引力。在商業上大眾會很失敗。”
好在1949年,大眾工廠回到德國復工,甲殼蟲開始量產并出口,成為德國工業復興的象征之一。重新開工生產的甲殼蟲比1938年的初始版本馬力更大,更適應戰后德國高速公路系統提速的路況,因此打開了在德國以及歐洲市場的銷路。
當時紐約時報的文章寫道,“成千上萬閃著金光的甲蟲擠滿了德國的高速公路。”
甲殼蟲車型從此步入相對平穩、快速的發展時期。20世紀60年代,歐美地區流行“嬉皮士”文化,相當一部分年輕人追求自由個性和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便宜又設計獨特的甲殼蟲因此深受年輕人的追捧。
圖片來源:外媒報道
無論是美國的郊區還是海灘,甲殼蟲的身影都無處不在。甚至在當時美國的一些城市,甲殼蟲被用來當做警車。美國人把這臺小車稱為“A Clever Beetle”(聰明甲殼蟲),于是有了后來廣為流傳的“甲殼蟲”這個名字。迪士尼也出過《戀愛甲蟲》等影片,甲殼蟲在當時的流行文化中擁有很高的出鏡率和“存在感”。
到了20世紀70年代,甲殼蟲開始推出特制的型號,如大甲殼蟲、城市甲殼蟲以及Jeans甲殼蟲等。隨著甲殼蟲的產品線越來越豐富,以及在消費力強大的美國市場大獲成功,甲殼蟲在那段時間內的銷量達到了巔峰。
數據顯示,截至1972年,甲殼蟲在全球市場的銷量已超過1500萬輛,打破了福特T型車的紀錄,成為這個星球上累計銷量最高的車型。在全球各地哪怕是較為偏遠的地區,甲殼蟲的身影無處不在。
騎著駱駝的土耳其鄉民遇見甲殼蟲圖片來源:外媒報道
逐漸衰落,復蘇努力未果
盛極必衰,這是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在甲殼蟲最輝煌的70年代,西方世界遭遇的“石油危機”,給甲殼蟲的衰落買下了伏筆。
隨著石油價格的暴漲和人們出行習慣的變化,民眾對低油耗、大空間等性能的偏好逐漸壓得甲殼蟲汽車喘不過氣來,小巧精致的個性化設計在經濟考量面前一敗涂地。
1960年代甲殼蟲汽車廣告照
1974年,大眾汽車推出了空間更大、價格更低的高爾夫來對標MINI等競爭對手的出招,甲殼蟲則逐漸走上了小眾路線,靠著情懷粉們支撐。
1978年,盡管此時甲殼蟲銷量仍然不俗,但德國本土工廠還是決定停產甲殼蟲,剩下墨西哥和巴西工廠還在生產。1979年,甲殼蟲早期車型在美國市場退出銷售。
這一沉寂,就是20年時光。1998年,大眾在北美推出了新款甲殼蟲,雖然在外觀設計上保留了該品牌引以為豪的曲線設計,但在引擎、底盤等方面新版甲殼蟲采用了高爾夫的設計,向市場趨勢“低頭”。新款甲殼蟲在一年時間內銷量超過8萬輛。
2011年,第三代甲殼蟲問世,車型整體風格更加運動、采用雙增壓發動機,動力較之前明顯提升。
德國大眾員工告別甲殼蟲圖片來源:外媒報道
這兩次復興的努力都曾給大眾帶來過短暫的輝煌,但銷量很快滑落到3萬輛以下的水平,與甲殼蟲最輝煌時一年銷售130萬輛不可同日而語。
汽車作家鮑爾表示,和福特、道奇、雪佛蘭等廠商不同,大眾一直是遵守市場規律,在一個老品牌消亡時不會做過多“無謂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