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族變月欠族【】
智聯招聘發布的《2018年白領滿意度指數調研報告》顯示,超兩成白領2018年處于經濟負債狀態:盤點收入盈余時,有21.89%的受訪白領處于負債狀態,成為典型的“窮忙族”,存款余額為“1萬-3萬”的白領占20.15%,存款“5萬以上”的白領為17.67%。該報告認為,除了薪酬的水平會直接影響存款余額的多少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月光消費”,甚至“超前消費”,也是影響存款余額的重要因素。(2月19日中國青年報)
從報道中列舉的幾個年輕“負翁”看,這些人并非由于工資太低而從“月光族”變“月欠族”,而是在自己工資并不是很高的條件下,受超前消費乃至過度消費觀念的影響,寧愿刻意拔高自己的生活,也不愿意使其保持原狀甚至稍微降低一點要求。于是,這些年輕人只好硬著頭皮借債消費。費解的是,有些人還“穿得起潮牌、用得起新款手機”,甚至借債跨國旅行、購買汽車等。如此,豈能不從“月光族”變“月欠族”乃至最終成為“負翁”?
如今,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可是,面對五彩斑斕的現實世界,尤其是面對五花八門的各種物質誘惑和享樂,有些年輕人就耐不住性子。當下部分年輕人攀比消費、過度消費的現象比較嚴重。如果這種風氣蔓延開來,必將給其個人、家庭和全社會帶來風險,既增加年輕人自身和家庭的債務負擔,也可能帶來今后的社會養老風險。螞蟻金服和富達國際聯合發布的《2018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35歲以下的中國年輕一代,56%暫未開始為養老儲蓄,44%群體中平均每人每月儲蓄只有1339元,部分年輕人處于“零儲蓄、高負債”狀態。
對部分年輕人由“月光族”變“月欠族”,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當今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帶來的變化,不只是因為自己花銷太大而且消費觀念在變化,也與外界的引導有關,這話看似客觀。例如,在看到自己的收入不能滿足自身消費時,有些人不僅求助于家庭、親友,更多是靠“自行解決”,而解決的辦法就是使用網絡平臺借貸。金融搜索平臺融360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53%的大學生選擇貸款是由于購物需要,主要購買化妝品、衣服、電子產品等,多屬于能力范圍之外的超前消費。基本沒有收入的大學生如此,其他年輕群體也是如此。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市場前景和投資機會研究報告》統計,2017年中國互聯網消費信貸交易規模超30萬億元,增長率為33%;預計2018年這一領域的規模將達到40.8萬億元,增長率為19%。許多年輕人會選擇花唄、百度有錢花、360白條、微粒貸、分期樂等眾多平臺借貸,用于消費。通過這些借貸平臺,用戶可以預支額度,享受“先消費,后付款”的購物體驗。網絡借貸廣告都仿佛在向年輕人傳遞一個理念:年輕就該通過花錢來讓自己過得更好,隱含著鼓勵年輕人提前消費甚至過度消費的意思,以幫助年輕人去實現自己的愛好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