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經濟增長趨勢的指標有哪些(十八大以來經濟年均增長曲線)
反映經濟增長趨勢水平的主要經濟指標有: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利率和財政收支。針對這些經濟指標,調節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的短期目標是促進經濟穩定增長,政策手段主要是通過預算收支平衡或財政赤字、財政補貼和發行國債影響社會總需求,促進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趨向平衡。財政政策的中長期目標是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收入的公平分配。政策手段主要是:通過政府支出方向直接作用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制約經濟結構的形成;通過財政貼息手段引導社會投資方向,以配合產業政策為社會總供求的均衡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創造條件;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來調節各地區和各階層的收入差距,達到兼顧平等與效率。最終促進社會經濟穩定、持續和協調發展。
貨幣政策的總體目標包括:穩定幣值(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政策手段主要是:通過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通過調控利率和貨幣總量控制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總水平的穩定;通過對利率的調節影響人們的消費傾向和儲蓄傾向,調節國良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的比重,影響投資成本和投資的邊際效率,提高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比重,并通過金融市場的有效運作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一般選擇利率、貨幣供應量,超額準備金和基礎貨幣等金融變量。為調控中介指標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用的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選擇性政策工具主要有直接信用控制:規定利率限額,信用配額、信用條件限制,規定金融機構流動性比率和直接干預等;和間接信用指導:對金融機構行為的道義勸告、窗口指導等。
在短期,總供給是由總需求來限制的,短期調整主要是需求管理。當經濟處于擴張階段,國民收入均衡水平高于充分就業的水平,社會總需求過大,政府一般采用“緊”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壓縮總需求。當經濟處于緊縮階段,國民收入均衡水平低于充分就業的水平,社會總需求過小,政府一般采用“松”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擴大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