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為什么鬧錢荒【】
可能很多人都感到奇怪,我國儲蓄率持續走低,國內老百姓為什么存錢的愿望沒有過去這么強烈了呢?這錢又去哪里了呢?
首先,近些年,銀行存款利率是越來越低,很多人覺得存款利率根本跑不贏通脹,于是把錢拿出來投資于基金、股市、銀行理財產品等高收益投資品,所以儲蓄存款被分流了。資料顯示,我國居民總數達6個億,年輕群體占到了60%以上。所以,現在把錢存銀行的主要還是以中老年人為主。
再者,人們的消費理念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很多人喜歡把錢省下來存入銀行。而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崇尚西方人的超前消費的生活方式,不僅不想存錢,還通過信用卡透支、花唄等借錢消費。
資料顯示,我國90%的90后都欠債消費,人均負債達13萬元,需要18個月的收入來償還房貸。所以,對于多數年輕人來說,平時工資能做到收支平衡,在外面沒有債務就算很不錯了,更別說在銀行里面存錢了。
再次,由于國內房價持續上漲,購房者的成本也在上升,很多人為了買房,把銀行里面的所有積蓄都拿出來付首付。除此之外,購房者每個月還要還房貸,剩下的可支配收入只能維持日常生活,很難再存得下錢來。
資料顯示,我國個人房貸規模達到38萬億元,有2億房奴,共同還貸者高達4億人。顯然,購房者的大量存款和收入都流向了開發商和銀行這里,國內儲蓄率持續走低,就也不難理解了。
最后,工資漲幅有限,但是物價上漲明顯,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提高了。由于各行各業不景氣,普通職工的工資收入很難上漲。而同時,物價卻每年都在上漲,過去我們去一次超市購物,最多也只要100多元錢,現在去趟超市購買生活必需品,至少要300元。本來老百姓準備把省下來的錢存入銀行,現在由于物價大漲,大家都把錢用于日常消費了,存錢的能力就被削弱了,儲蓄率持續下滑,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