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表行業上市公司名單一覽(中國有幾家做智能電表的上市公司)
為大家解答關于 智能電表行業上市公司名單一覽,針對“智能電表行業上市公司名單一覽”的話題,財都小生為你搜集了相關文章, 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來看智能電表行業上市公司名單一覽咋回事。
相比躁動的電力設備行業,兩家公司堪稱“佛系”。
作者 | 紫楓
編輯 | 小白
智能電表承擔著電能數據的采集、計量、傳輸和處理的功能,是電網實現用電負荷管理、分布式能源計量、電網運行調度、電力市場交易等用電側環節中最基礎的元件。
我國目前已普及使用的智能電表,相比上一代的普通電子式電表和預付費電表,主要增加了通訊模塊,可以在電表和系統主站之間實現雙向通訊和數據傳輸,自2009年以來在全國大范圍鋪開,基本普及完成。
但是,在“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下,隨著新能源將大規模接入電網、分布式電源大規模并網、充電樁數量高速增長和儲能需求爆發等,原有的智能電表已經難以實現如此多元化的需求。
(來源:南方電網、國金證券研究所)
于是,智能電表行業在這兩年出現了比較積極的變化。
智能電表招投標量價齊升
(一)存量替換需求使招標數量上升
自2010年起,我國開始大規模使用智能電表。
以國家電網為例,招標數量快速上升至2014年的峰值超1億臺,隨后逐漸下滑至2017年。
由于智能電表的設計壽命是8年,在使用8-10年后,智能電表出現存量替換的需求,招標數量在2018年起回升。2020年受疫情影響招標工作放緩,招標量下降至5206.5萬臺,同比下降30%。
2021年再度回升至6674萬臺,同比上升28.2%。
2022年上半年,國家電網還新增了一輪電表招標,新增批和第一批合計采購了4235.1萬臺,相比2021年同期增長了16.6%。
(來源:國網電子商務平臺、國金證券研究所,2022年包含新增批和第一批)
而從具體采購的類型看,單價更高的C、D級三相智能電表的招標量增速較快,2022年相比2021年同期均出現翻倍增長。
(二)新標準引導智能電表升級,價格更高
為了適應新的需求,國網在2020年8月發布了智能電表、智能物聯電表通用技術規范,遵循新的IR46標準。
IR46標準是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在2012年發布的電能表國際建議《有功電能表》,要求電能表的電能計量功能與非計量功能應該在硬件上獨立,且非計量功能軟件的升級不能影響計量部分的準確性與穩定性。
目前階段我國智能電表標準未區分計量與非計量部分的軟件,在獨立性上未做規定,因此不允許電能表軟件升級。
新規范發布后,炬華科技預計,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以下簡稱“兩網”)的下一代智能電表技術標準將參照國際IR46標準。
兩網新標準將要求智能電表計量與管理部分分離,計量芯負責計量,不允許軟件升級;并新增一個管理芯負責計量以外的負荷控制、費控、通信、凍結、顯示和事件記錄等,允許升級。
(來源:《新一代智能電能表支撐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研究》)
在表型上,新標準將分為智能電能表和智能物聯電能表兩大類,相當于IR46標準的低配版和高配版,而且要求產品使用壽命應大于等于16年,相比之前的8-10年壽命提高了不少。
技術標準高了,產品成本上去了,由于行業主要采取成本加成的定價模式,因此價格也要提升。
從國網智能電表最近3年多的招標價格來看,各個產品的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B、C級三相智能在2021年第二批的均價相比2019年分別上漲了39.3%和72.5%。
(來源:國家電網)
因此,2021年國網電表及其他的招標金額合計為201億元,相比2020年的121億上升了66.1%。2022年新增批和第一批的招標金額為154億元,相比2021年同期再度增長52.5%。
(來源:國家電網)
南網的招標規模相對較小,2021年電表招標金額約為29.6億元,同比增長28.3%,2022年第一批的招標金額約10.7億元,同比大增60%。
因此,考慮到智能電表的存量替代和增量需求,這輪電表采購周期可能會出現更高的峰值或者更長的時間。
此外,下表是2021年-2022年三批智能電表招標金額排名前十的企業,2022年第一批的“狀元”三星醫療的金額最高不過6.7億元,占比在6%左右,這表明智能電表市場規模小,集中度不高。
(來源:國家電網)
但該情況同樣隨著新標準實行后逐漸改善。
根據三星醫療的半年報顯示,新標準的實施使行業門檻提升,優勢企業份額獲得提升,電表CR10企業的份額從2020第一批的31.4%提升至2022年第一批的41.4%,兩年內提升了10個百分點。
在這些企業中,由于風云君此前已研究過科陸電子、林洋能源、威勝集團母公司威勝控股,本文將聚焦炬華科技和海興電力。
(看研報,辨好壞,上市值風云APP)
炬華科技最近兩年迎來最佳表現
炬華科技在2014年上市,控股股東是杭州炬華集團,持股21.8%,實控人丁敏華還直接持股12.2%。
同時,2022年Q2還獲得3只中國平安的產品建倉,成為了平安的“獨門股”。
(來源:Choice數據)
(一)業績波動與智能電表周期基本吻合
公司主要生產與能源物聯網相關的遠程終端,如電表、水表和充電樁、物聯網傳感器等,而電表和采集設備是主要收入來源,2021年收入為8.96億,占比達74%。
另外,充電樁、諧波治理設備等配用電產品的營收占比從2020年的5.3%上升至10.4%,因此94%的營收都來自電力領域。
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扣非凈利潤呈明顯的波動性,2018年是谷底,隨后緩慢回升,2021年分別為12.1億和2.9億,達到上市以來最好成績。
2022年H1,公司的營收和扣非凈利潤分別為6.9億和1.8億,同比增長56.7%和53%,增速達到上市以來新高。
根據下文將分析的海興電力在2022年5月的調研顯示,電力設備在兩網中標的是框架標,一般由各省網公司根據安裝進度分批向公司下具體訂單,執行時間大多在1年內,也會有部分訂單超過1年以上再執行。
而且,因為疫情影響,目前零部件,尤其是芯片的供應緊張,導致國內市場整體交付周期普遍延長。
因此,考慮到上一年的招投標有部分訂單在本年才交付并確認收入,炬華科技歷史上的營收和凈利潤波動與智能電表更換周期基本吻合。
由于智能電表的終端客戶就是兩網,2021年招標總額也就200億,市場規模很小,風云君掃了一眼,國內電力設備企業以智能電表為主業的上市公司應該僅此一家,許繼電氣、三星醫療、國電南瑞等公司的產品一般覆蓋電力設備全產業鏈。
因此,這意味著炬華科技充分受益于智能電表這輪更換和升級周期,業績具有爆發性,但其他電力產品的競爭力比較薄弱。智能電表的市場規模有限,如果公司在其他產品上無法實現突破,天花板較低。
從2021年年報看,炬華科技的突破方向就是充電樁、物聯網傳感器等,兩個板塊的營收增速為118.7%和66.6%,但營收占比分別僅10.4%和2.4%,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仍需較長的時間。
(二)盈利能力穩定
由于產品定價采用成本加成的模式,炬華科技的毛利率非常穩定,不太受上游原材料成本等宏觀因素的影響,但也限制了上漲的空間。
2018年出現毛利率和凈利率相反波動的情況,主要是受公司當時計提商譽減值損失5319.4萬元。
2016年3月,炬華科技用2億元現金收購了同樣生產電力儀表的納宇電氣,增值率為1.6倍,交易對手承諾2016-2018年累計實現凈利潤6600萬元。
交易完成后,炬華科技“收獲”了1.26億元商譽。
然而,直至2018年,炬華科技一敲計算器,發現納宇電氣才完成了4875.6萬元,完成率73.9%,還差1724.4萬元。
于是,公司在2018年要求交易對手補償2069.3萬元(差額的1.2倍),并計提商譽減值損失。
(三)試圖借道產業并購基金“突圍”
總體來看,炬華科技的資產負債表比較健康,2022年H1貨幣資金為14.6億,資產占比為42.4%,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和存貨的資產占比均為12.3無有息債務。
此時,科陸電子、林洋能源等同行公司在大股東極其嫻熟的資本運作下,搞起了極其燒錢的新能源項目,如光伏EPC、儲能等,詳細情況可閱讀風云君此前發布的相關研報。
而在手握大額現金的情況下,公司能安安分分地做智能電表,沒有動不動就去搞極其燒錢的新能源項目,在“浮躁”的電力設備行業算是比較“佛系”。
公司對外投資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產業并購基金。
公司分別在2015年、2020年和2021年成立了3家產業并購基金,公司分別認繳了4500萬、2.7億和9500萬。根據公告整理,公司目前參股了13家企業,總投資金額為2.3億,涉足行業比較廣泛。
其中,正帆科技和斯瑞新材已在科創板上市,如果基金未減持正帆科技,根據現有市值計算,產業基金持有兩家公司的市值分別為8582.7萬和6881.4萬元,相比剛開始投資的1000萬和2000萬,收益率達7.6倍和2.4倍。
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在2022年H1已上升至4億,資產占比為11.6%,投資規??焖贁U大。
(四)控股股東在股價最高位減持
控股股東炬華集團等一眾股東沒有搞太多資本運作,唯一一次定增也是做智能電表相關項目,最大的“樂趣”就是減持。
杭州正高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簡稱“杭州正高”)是炬華科技的原始股東,持有3.15%股權,分別在2017年、2021年和2022年分三輪減持,合計減持2.27%股權,套現了1.19億。
炬華集團比較奇葩,曾在2020年8月末發布減持計劃,但是在9月5日取消,原因竟是發布公告后才發現自己在7月7日曾承諾未來三個月內不能減持。
也就是說,炬華集團作出的承諾過一個月居然不小心忘了。
于是,炬華集團只能耐心地等到2個月后再次發布減持計劃,隨后在10月28日至12月8日減持了1145.9萬股(減持比例2.27%),套現了1.18億。
比較蹊蹺的是,炬華集團的減持節點剛好是股價經歷兩年的上漲后的最高位附近。
(炬華科技周線圖)
實控人丁老板可能比較郁悶,要不是在7月承諾了3個月內不減持,他可以做到完美逃頂。
另外,公司副董事長、財務總監郭援越在今年6月22日至9月7日合計減持了41.75萬股,減持比例0.08%,套現了586.9萬元。
海興電力:以海外業務為主,“家底”雄厚
近年來,電力工程領域是我國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開拓的主要業務領域之一,我國電力設備企業也加快海外的擴張速度,與之配套的智能電表產品的出口規模持續增長。
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智能電表的出口數量為4448.7萬只,相比2017年增長了32.7%。
(來源:海關總署)
三星醫療、炬華科技、科陸電子等公司的海外營收占比自2018年以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一)受疫情、供應鏈的影響較大,國外的錢難賺
炬華科技和海興電力都是以電力計量產品為主,但后者以海外業務為主,2021年營收占比為61.2%,比較罕見。
海興電力表示,公司是國內電能表產品出口最早、出口額最大的企業,產品已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
然而,海興電力最近3年營收和扣非凈利潤持續下滑,2021年的跌幅相對較大。
公司表示,海外營收同比下滑了11%,由于全球商品原材料價格上漲、物流成本上升、芯片斷供情況時有發生、疫情影響較大,國內外人員往來非常低效和困難。
而同期國內營收從9.9億元小幅增長至10.3億元,當年國網智能電表招標總計中標量排在第9名,南網排在第12名。
今年上半年,公司財務數據明顯好轉,營收和扣非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43.6%和2.5倍,主要原因是海外市場需求回暖,公司的產品在非洲和拉美地區獲得大單,而且國內智能電表更換需求增長,2022年兩網中標總金額較去年同期增長約68%。
不過,國外業務是市場化定價為主,毛利率受匯率、材料價格和物流成本等影響頗大,在2017年還能維持在54.3%的高毛利,隨后持續下滑,2021年大跌至32.3%,與其國內業務處于同一水平。
這明顯影響到了海興電力的綜合毛利率,海興電力的毛利率在2021年已下滑至炬華科技的下方,凈利率自2018年以來也長期低于炬華科技近10個百分點。
可見在國外,智能電表的錢可不好賺啊。
(二)運營能力不佳,但現金非常充裕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賣智能電表不僅錢難賺,賒賬比例還不低。
公司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近年來跟隨營收小幅下跌至9.8億元,賒賬比例在2018年高達48.5%,隨后逐年下滑至37.2%,高于同期炬華科技的32%。
而且,海興電力在2021年末的存貨為6.8億,相比2020年同期大增71.7%。
或許基于當時供應鏈不通暢、物流成本上升等因素,公司大額囤貨,原材料的賬面價值從2020年的1.5億大升至2021年的3.3億。
由于訂單變更、存貨庫齡較長等原因,公司計提存貨跌價4202萬元,占當期扣非凈利潤的32.5%,影響較大。
海興電力的現金循環周期近年小幅下跌至2021年的109天,運營能力有所改善,但相比炬華科技仍相差較遠,后者在2020年僅需21天便完成一輪現金流轉。
通過對比,兩家公司最大的差距是對于上游的話語權,海興電力的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周轉天數與炬華科技相差較遠,2019年雙方周轉天數足足相差149天。
不過,雖然海興電力的賺錢能力和運營能力略遜一籌,家底倒是很雄厚。
截至2022年H1,海興電力的總資產為76.2億,其中貨幣資金和交易性金融資產(大部分是理財產品)合計達44.2億,占比58%。
然而,這么多錢趴在賬上,持股比例為49%的大股東海興控股既不搞大額并購,也不像炬華科技搞產業并購基金,更不把賬上的錢都分掉,上市6年才累計分紅10.9億,一半還落入自己的口袋,非?!胺鹣怠?。
唯一花錢的地方是公司在2018年11月-2019年5月、2022年4月-6月兩次股價底部區間出手回購,分別回購了1.3億和3000萬元,均用于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
(來源:注冊制炒股軟件“市值風云”APP)
由于2022年半年報兩家公司都不公布營收和毛利率分類數據,風云君難以了解公司最新經營活動的細致情況,這給倚重公開信息的投資者帶來相當大的不便。
智能電表的市場規模不大,視其為核心主業的公司僅有這兩家。
炬華科技的表現中規中矩,如果兩網進一步增大對智能電表的招標金額,炬華科技有望充分受益,但公司的上限比較明顯。
海興電力的重心放在海外,但外國的錢也難掙,營收已多年停滯增長,盈利能力下滑,運營能力表現也不佳,但勝在賬上資金多到沒處花,控股股東也不亂搞。
根據“吾股”評級,炬華科技的最新排名上升至827名,海興電力的實時排名滑落至2489名。
(來源:注冊制炒股軟件“市值風云”APP)
免責聲明:本報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云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云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以上內容為市值風云APP原創
智能電表行業上市公司名單一覽,現在,你了解 智能電表行業上市公司名單一覽(中國有幾家做智能電表的上市公司)了么?本文就講到這里,希望大家會喜歡。聲明:該內容系市值風云客戶端網友自行發布,所闡述觀點不代表本網(橡膠經濟網)觀點,如若侵權請聯系財都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