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板塊龍頭股有哪些(粵港澳大灣區智能電網概念龍頭股)
為大家解答關于 粵港澳大灣區板塊龍頭股有哪些,針對“粵港澳大灣區板塊龍頭股有哪些”的話題,財都小生為你搜集了相關文章, 寫好深化改革“大文章”激活灣區龍頭“強引擎”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板塊龍頭股有哪些咋回事。
粵海控股集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工作部署,以兩個試點為契機,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龍頭企業,爭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為愿景目標,制定“1235”四步走戰略(一年打基礎、兩年求突破、三年大提升、五年上臺階),推動集團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對標世界一流,全面提升企業現代治理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一批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實現更大發展、發揮更大作用。”粵海控股集團緊密圍繞“灣區龍頭,世界一流”戰略目標,以“四個一”模式為抓手,深化了由戰略規劃、商業計劃、管理報告、業績評價、戰略審計、經理人評價組成的6S戰略管理體系,戰略引領成效更加凸顯。
一是明確“一個起點”,深化戰略領航。科學編制集團“十四五”規劃,以此為牽引分解規劃目標,合計形成二級企業“十四五”戰略子規劃11份,確保各業務單元有效承接集團戰略規劃,避免戰略規劃“掛空擋”。
二是形成“一個閉環”,強化戰略管控。建立以“戰略驅動”為核心的業績評價體系,制定業務單元經營業績評價管理辦法、員工績效評價管理辦法等考核管理制度,以集團戰略目標為起點,制定年度商業計劃并簽訂經營業績合同;職業經理人承接業務單元業績目標,簽訂經營業績責任書并配套激勵約束方案;各級企業領導人員和廣大員工緊盯績效管理要求,個人薪酬高低、去留與績效考核完全掛鉤。通過環環相扣的制度設計,層層分解戰略目標,層層傳導經營壓力,為戰略落地掛上“加速檔”。
三是開發“一套工具包”,優化戰略監督。建立集團戰略目標推進工作群,印發集團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定期追蹤分析戰略目標落地情況,對偏離目標進度較大的業務單元發提醒函或進行現場督導,持續優化戰略督辦手段,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打通戰略落地“最后一公里”。
四是構筑“一個共識”,確保上下同欲。把“爭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定為企業愿景、寫進企業文化,積極推進一流企業文化和戰略目標宣貫,讓“世界一流企業”目標和“一流企業文化”融入員工的血液、烙進員工的基因,確保戰略目標傳遞到企業每一個“神經末梢”。
深化關鍵領域改革,大力激發企業發展活力
以深入貫徹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部署為抓手,以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不斷完善管理體系,提升管理能力。
一是規范構建中國特色法人治理體系。進一步厘清黨委、董事會、經營班子權責邊界,優化集團及下屬企業黨委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下屬27戶納入應建董事會范圍的子企業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印發下屬企業外部董事管理辦法,真正發揮外部董事在科學決策、風險管控和監督制衡方面的積極作用。
二是完善精準化授權,激發企業發展主動性。選取粵海水務作為內部授權放權改革試點,在投資決策、經營管理等方面合計授予試點單位69項管控權限,決策時間從授權前的最長38天縮短到授權后的平均8天。同時,根據運行情況對清單進行動態調整,確保授權后“接得住、管得好、行得穩”,下屬企業活力進一步釋放,管理效能進一步提升。
三是全面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推動企業“三能”機制落地。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機制,強調并推行“干得好就激勵,干不好就調整”,建立業績至上的績效考核制度,做到“上”之有憑,“下”之有據。近三年來,通過業務整合、競爭上崗等方式,將工作表現欠佳、業績不達預期的二級企業負責人32人和總部部門負責人9人予以降職使用或調整到非重要崗位。健全員工能進能出機制,科學設置崗位,規范定崗定員,加大核心人才引進。近三年來,從著名民企外企、政府經濟部門等市場化招聘中層以上管理人員40多名。健全收入能高能低機制,建立以利潤創造為核心的績效考核和薪酬決定機制,“一企一策”制定考核激勵方案,強化“考”“用”結合,績效薪酬上不封頂、下不保底,不同業務單元經理層平均年薪差距超過1倍,個人年薪最大差距近5倍。
創新驅動發展,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意識,統籌發好“三個創新力”。
一是在創新投入上著力,推動構建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有產業、有項目、有機制的“六有”綜合創新體系。2021年,粵海控股集團研發投入超6億元,研發投入強度1.59%,分別是2018年的13.4倍、5.9倍;研發人員555人,研發人員占職工總數比例為2.8%,分別是2018年的4.7倍、3.1倍;研發機構21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分別較2018年新增13家、8家;獲3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新增申報5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提前實現研發機構主業板塊全覆蓋及研發成果申報全覆蓋。
二是在機制建設上用力,持續優化創新管理頂層設計。印發集團創新項目管理辦法、科技創新管理工作指引、專利管理辦法、著作權管理辦法等,編制粵海水務科技平臺建設方案,制定創新驅動發展專項獎勵辦法,2020至2021年共獎勵科技創新較大貢獻的團隊及個人合計超1100萬元。
三是在數字建設上聚力,為企業開展創新活動賦能。設立財務共享中心,覆蓋超180家公司,處理單據量超20萬單,支付金額超1300億元,并已完成與集團OA系統、人力資源系統、法務系統、資金系統等多個信息系統數據接口的開發對接,為快速響應集團戰略決策、提升財務管控水平提供重要支撐。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水安全聯合創新中心在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論壇”揭牌成立。通訊員供圖
改革成效
近三年來,粵海控股集團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及省國資委、香港中聯辦的關心和指導下,全體員工勠力同心、接續奮斗,各項工作均展現了新作為。
一是穩住大盤不松勁,經營業績再上新臺階。“十三五”期間,粵海控股集團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4%、15%和14%,上繳財政款項及繳納稅費超218億元。特別是2020年以來,粵海控股集團克服疫情等諸多不利因素,經營業績逆市飄紅,核心指標連創新高。2021年,集團營業收入394億元,同比增長25%;利潤總額89億元,同比增長30%;總資產2064億元,同比增長37%。
二是擔當作為不動搖,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建設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粵海控股集團重大工程項目年度投資計劃333億元,實際完成投資343億元,同比增長38%,省發展改革委下達的16個省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全面完成;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下穿獅子洋輸水隧洞順利貫通、工程建設進程過半,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試驗段、湛江市引調水、引韓濟饒供水等項目均提前完成省水利廳考核要求,韶關南水水庫供水工程全線正式通水,實現了韶關130萬居民早日喝上南水水庫優質水的愿望。省水利重大項目建設總指揮部專門發函稱贊粵海“用實際行動和出色業績,詮釋了國企擔當,做出了較大貢獻”。
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開工建設現場。通訊員供圖
三是聚焦主業不偏航,核心優勢進一步凸顯。深耕水務主業,奮力打造全國水務龍頭企業。近三年[1],粵海投資水務項目超800億元,約占集團投資金額60%,已在全國17個省市區運營超110個水務項目,服務8200多萬人口,綜合水處理規模超4100萬噸/日,位居全國第二。
四是改革創新不停滯,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基本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2021年,粵海控股集團獲評管理提升標桿企業,集團董事會被評為優秀董事會,“6S戰略閉環管理項目”獲評管理提升標桿項目。
粵港澳大灣區板塊龍頭股有哪些,現在,你了解 粵港澳大灣區板塊龍頭股有哪些(粵港澳大灣區智能電網概念龍頭股)了么?本文就講到這里,希望大家會喜歡。聲明:該內容系南方新聞網網友自行發布,所闡述觀點不代表本網(橡膠經濟網)觀點,如若侵權請聯系財都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