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成本是什么意思(長期邊際成本是什么意思)
理論上講邊際成本表示當產量增加1個單位時,總成本的增加量(這個總成本包括不變和可變成本)。
隨著產量( Output)的增加,邊際成本會先減少,后增加:
當產量很小時,可以理解為企業的設備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而產量很小,隨著企業雇傭更多的員工進行生產,生產設備的利用率也開始變大,假設增加的第一個工人對產量的貢獻是10,那么增加的第二個工人對產量的貢獻可能是15甚至更高,第三個會是 30。。。這對應生產函數( Production Function)曲線的第一個階梯,即邊際產品( Marginal Product)隨著投入( Input)的增加以遞增的比例( Increasing Rate)增加(就是說增長率不是常數而是遞增的,從生產函數的斜率可以看出,斜率越大增長率越大),在這一階段產量的增加速度超過成本的增加速率,從而邊際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減少;隨著員工增加到一定程度時,企業變得擁擠,這時候每增加的一個員工依然會提高生產設備的利用率,但是這個利用率的提高會慢慢減慢下來(就好比,從不及格的50分增長到70比從80分增長到100分容易一個道理),這對應 生產函數的第二個階梯,即生產函數的斜率逐漸從第一個階梯時的最大值減少到0,當員工增加到某一程度,再增加一個員工時,這個員工對產量的貢獻將會是0,即邊際產量為 0,在這一階段時,產量的增加速率從最大值逐漸減小到零,而成本的增加速率(每個員工的費用,加上每單位產品的成本)大于產量的增加速率,從而邊際成本增大。
即從邊際成本曲線( Marginal Cost Curve)可以看出它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表示隨著產量的增加邊際成本遞增。
而邊際成本遞增的根本原因就是邊際產品的遞減原則(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邊際成本是指在一定產量水平下,增加或減少一個單位產量所引起成本總額的變動數。通常只按變動成本計算。邊際成本用以判斷增減產量在經濟上是否合算。它是在管理會計和經營決策中常用的名詞。例如,生產某種產品 100個單位時,總成本為5 000元,單位產品成本為 50元。若生產 101個時,其總成本5 040元,則所增加一個產品的成本為 40元,即邊際成本為40元。當實際產量未達到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減;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擴大而遞增。因為,當產量超過一定限度時,總固定成本就會遞增。由此可見影響邊際成本的重要因素就是產量超過一定限度(生產能力)后的不斷擴大所導致的總固定費用的階段性增加。
當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收入(單位產量售價)高于邊際成本時,是合算的;反之,就是不合算的。所以,任何增加一個單位產量的收入不能低于邊際成本,否則必然會出現虧損;只要增加一個產量的收入能高于邊際成本,即使低于總的平均單位成本,也會增加利潤或減少虧損。因此計算邊際成本對制訂產品決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當產量增至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入時,為企業獲得其最大利潤的產量。
邊際成本的作用:
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當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但教材沒有涉及邊際收入、邊際利潤,這是其不足之處。
邊際成本的變化規律:
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相似,也先隨產量增加而降低,達到一定規模后開始增加。只不過它達到最低時的產量比平均總成本及平均變動成本的較小,在平均總成本與平均變動成本達到最低點時,邊際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邊際成本的計算:
邊際成本計算方法很多,教材所承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與概念不一致。但從應試角度,還應按其掌握。
教材邊際成本計算:新籌資的加權成本,即為邊際成本。
【例6】2002年企業資金120萬元,加權成本10%。2003年企業計劃新籌資金80萬元,80萬元的加權成本12%,分別計算籌資后的加權成本和加權成本增加。
【解】籌資后總資金=120萬 80萬=200萬元
籌資后加權成本=10%×120/200 12%×80/200=10.8%
籌資前后加權成本增加=10.8%-10%=0.8%